2021-06-25 14:44:57來源:都市快報
“如果時間能倒流,我不會選擇這種方式減肥!”今年5月,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、消化內鏡中心主任季峰主任醫師門診復診的安安,已日漸康復,此時距離她在某醫院做切胃手術已經快一年時間。回憶起往日傷痛,她聲淚俱下。“我是做了切胃之后才知道,切不好原來是會死人的!”
安安29歲,大學畢業后,因為生活、飲食不規律,2020年初體重已飆升至近200斤、BMI值已經超過了35,走兩步就喘,還患上了高血壓和重度脂肪肝。最讓她難過的是,她和感情極好的老公一直想要生個寶寶,卻一直未能成功懷孕。婦科醫生也建議她要控制體重、積極鍛煉,這讓她決心一定要瘦下來。
在決定切胃之前,安安也嘗試過很多其他減肥方法,無一例外全部失敗了。2020年8月,明星經紀人楊天真因肥胖帶來的糖尿病,選擇做“切胃手術”,安安被“安利”了。幾天后,在網絡上做了很多功課的安安,選擇了省內一家醫院做了腹腔鏡下的“切胃手術”。
安安的切胃手術,學名叫“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”,是國際醫學界廣泛認可的一種術式,但不幸的是,安安出現了術后并發癥,她的胃瘺了!醫生曾跟她強調過手術帶來的風險的問題,但是想要快速瘦下來的心情太迫切,她自動屏蔽了醫生述說的風險。
“下手術臺后,肚子一直疼!”雖然經過緊急會診找到了原因——縱貫全胃的切口在縫合過程中沒有縫好,安安接受了第2次縫補手術,但由于胃瘺較大,她胃部的“小窟窿”始終沒能完全成功補上,酸性的胃液和食物殘渣從裂口處漏入腹腔,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感染。
“每個做切胃手術的醫生都會遇到胃瘺的病例,這是科學,是手術并發癥的概率問題。”季峰主任介紹,手術經驗豐富的醫生,可以將胃瘺的概率控制在0.3%,但并發癥不能完全避免。
安安的病情棘手,醫生沒有更好的辦法,只能讓她耐心等待胃瘺自愈。幾個月過去,安安胃上的“破洞”沒能長好,終日靠輸營養液維持生命,體重也降到120多斤。
今年1月,經過多方打聽,安安經人推薦來找季峰主任試試看。季峰主任通過內鏡操作,從安安的食道深入內鏡,發現她的胃體上段前壁有一個瘺口,并有大量白色膿液滲出,這個“破洞”直徑約1cm,他小心翼翼用內鏡吻合夾吸引瘺口周圍組織并夾閉。
只用15分鐘,一直困擾安安的胃瘺被“補”上了。這個看似簡單的操作,其實對內鏡操作者提出了較高的技術要求,就像夾合一塊有不規則裂口的老豆腐,稍有不慎,就又出現瘺口。但是通過內鏡完成創面閉合,可以有效減少外科手術的切口及腹腔感染風險和手術并發癥的發生,讓瘺口閉合變得有力而且可靠。
此后,安安每隔半個月來浙大一院復查,最新的檢查結果顯示,她胃瘺的情況沒再出現。今年4月起,安安已經能夠吃稀飯、牛奶,如今她還能吃一些面條、餛飩等易消化的食物。
季峰主任介紹,切胃手術早在1966年就由美國的愛德華·曼森為一些肥胖患者展開,包括胃旁路手術、袖狀胃切除手術及胃束帶手術等,這些手術的原理就是通過控制患者的胃容量,來達到減肥的目的。
無論采用上述哪種方式,會有小概率因侵入性或不可逆性造成的術后并發癥——如腸梗阻、吻合口漏、肺栓塞、深靜脈血栓、門靜脈損傷甚至死亡等。由于胃部僅剩原來的幾分之一,正常人一頓飯可以吃下的食物,這些切胃手術患者要數次才能吃完。食物卡在小胃囊里,讓人時不時想嘔吐,產生胃食管反流、營養不良、高度骨質疏松等終身困擾的疾病。
季峰主任表示,切胃手術有明確的適應證。單純肥胖病人的BMI≥37.5,建議積極手術;32.5≤BMI<37.5,推薦手術;27.5≤BMI<32.5,經改變生活方式和內科治療難以控制,且至少符合2項代謝綜合征組分,或存在合并癥,綜合評估后可考慮手術。代謝綜合征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、多囊卵巢綜合征等。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;體重指數在正常范圍內且無并發癥的患者,這兩類患者不適合減重手術。
季峰主任認為,切胃手術的第一目的在于治療極端肥胖與代謝性疾病,“如果有人只是單純為了減肥、為了美,那我一定會勸他不能去嘗試!”(記者 金晶 通訊員 王蕊 江晨)
責任編輯: